<source id="9ausq"><menu id="9ausq"><label id="9ausq"></label></menu></source>
      <source id="9ausq"><menu id="9ausq"><delect id="9ausq"></delect></menu></source>
      當前位置:火山巖濾料 > 新聞資訊 > 正文
      流域水質目標管理引領我國流域生態文明
      創建時間 2014-04-25 來源 豐鎮市雙利火山巖生物濾料有限公司 瀏覽

       

        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是實現我國總量控制、質量控制和風險防范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主要支撐手段。水專項監控預警主題下屬的“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與質量目標管理技術”項目,針對我國當前流域水環境管理制度建設滯后、水污染控制目標管理“一刀切”、水生態系統保護不足,缺乏“分區、分類、分級、分期”管理支撐技術等問題,緊緊圍繞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環境質量基準標準、容量總量控制三大核心技術研發,構建了我國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體系,
        在遼河、太湖等重點流域進行應用示范。項目突破了37項關鍵技術,形成了20項技術規范建議稿,完成了我國10個重點流域的水生態功能一級二級分區方案,提出了3大類12種特征污染物的水環境質量基準建議值,完成了遼河、太湖等流域的30%控制單元容量總量控制(TMDL)方案,有效支撐了重點流域的污染減排及水環境質量改善,大幅提升了我國流域水環境管理制度創新的科學技術水平。
        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流域水質目標管理陸續成為發達國家水環境管理的主要模式。美國水環境管理以《清潔水法》和《安全飲用水法》為基石,不斷融入水生態分區、水質標準、TMDL、排污許可證等管理要素,有力地幫助受損水體逐步恢復。歐盟水環境管理先后經歷了水環境質量標準管理與排放標準管理階段,2000年《水框架指令》的提出標志著歐盟由此進入了以水生態系統為核心的流域管理階段。日本于1970年確立了環境優先的原則,實行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建立了基于水生態系統保護的污染物容量總量控制制度。美國、歐盟與日本在水環境管理方面的共同點是實現了從污染物控制向流域水生態管理的戰略轉型,實現水質目標是其根本。
        我國現行的水環境管理體系仍然以污染物排放控制為核心,與國際上以水生態系統為核心的水環境管理相比,我國的水環境管理存在差距,難以滿足我國水環境管理到2050年實現水生態系統健康的長期目標需求。其中,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主要是從水體使用功能保護角度出發,對水生態區域差異及其功能保護考慮不足;現行水環境標準主要參考發達國家的水質基準值來確定,缺乏本土基準值支持,不能反映我國水生態系統保護的要求,可能導致環境
        “欠保護”或“過保護”的風險;近十幾年來實施的總量控制主要以目標總量為主,未充分考慮水環境容量和水生態承載力,導致污染物削減與水質改善相脫節。國家提出的主體功能區戰略缺乏對具體區域、流域生境、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認識,難以具體操作和落實。為了轉變我國的水環境管理思路,創新管理模式,建立我國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亟需對水質目標管理的核心技術進行突破和創新,徹底解決如何確定水體生態功能及水質目標,實施容量總量控制制度等技術難題。為此,水專項“十一五”期間設置了“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與質量目標管理技術”項目,通過關鍵技術突破和流域應用示范,初步構建了我國的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體系。